艺术素养

《艺术素养不只有考级:高中生 “非遗体验” 活动记录获高校认可》

中学生综评网 2025-07-22

在艺术素养评价中,不少高中生和家长将考级证书视为 “硬通货”,却忽略了非遗体验活动蕴含的独特价值。事实上,近年来多所高校在综评中明确表示:更认可能体现 “文化传承意识与创新能力” 的非遗体验记录 —— 这类活动不仅能展现艺术感知力,更能反映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转化能力。非遗体验活动的记录若能突出 “深度参与”“创意转化”“传承影响” 三个维度,往往比单纯的考级证书更具竞争力。

非遗体验的 “深度参与” 需超越 “打卡式体验”,体现对技艺的理解与钻研。高校看重的不是 “参与过多少非遗项目”,而是 “在体验中是否真正掌握技艺细节、理解文化内涵”。例如参与剪纸非遗体验:

浅层记录:“参加剪纸体验活动,学会剪窗花,完成 1 件作品。”

深度记录:“跟随剪纸艺人学习‘阴刻’‘阳刻’技法,发现‘阴刻要留线、阳刻要留面’的规律;练习‘团花’纹样时,最初总因对称度不够导致图案散架,通过标注‘中心点对齐标记’改进,最终完成的‘福字团花’被艺人评价‘线条有韧劲’。课后查阅资料,了解到这种纹样在明清时期是婚庆必备,承载着‘团圆美满’的寓意。”

这类记录的核心是 “技艺细节 + 文化理解”:先描写具体技法的学习过程(如剪纸的刻刀角度、刺绣的针法密度),再记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,最后关联非遗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。高校通过这类细节,能判断学生是否真正 “走进非遗”,而非停留在表面体验。

非遗体验的 “创意转化” 是体现创新能力的关键。高校在综评中格外关注 “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能力”—— 能否将非遗技艺转化为贴近生活的创意表达,比单纯复刻传统作品更有价值。例如陶艺非遗体验:

复刻式记录:“学习陶艺拉坯,制作传统青花纹样陶罐 1 件。”

《艺术素养不只有考级:高中生 “非遗体验” 活动记录获高校认可》

创意式记录:“在陶艺非遗工坊学习‘绞胎’技法(两种颜色陶土绞合形成自然纹理),尝试将校园景观融入设计 —— 用灰白两色陶土模拟教学楼与天空的色彩,在罐身做出‘钟楼剪影’浮雕;烧制完成后,将作品作为‘校园文化展示品’放在学校走廊,附‘绞胎技法与校园意象’说明卡,不少同学询问制作方法。”

这类记录需突出 “传统技法 + 现代表达” 的结合点:说明非遗技艺的核心(如绞胎的纹理原理),描述如何融入个人或时代元素(如校园文化、生活需求),最后呈现创意成果的应用场景。例如将皮影戏技法用于班级活动海报设计、用榫卯结构原理制作文具收纳盒,这些转化能证明非遗体验已内化为创新能力。

非遗体验的 “传承影响” 比个人完成更具说服力。高校重视学生在文化传承中的 “辐射作用”—— 能否将非遗体验转化为带动他人参与的行动,体现社会责任感。例如皮影戏非遗体验:

个人式记录:“学习皮影戏制作,完成 1 个角色剪影,参与 1 场表演。”

传播式记录:“跟随皮影艺人学习剪影雕刻和操纵技巧,发现传统皮影角色多为古代人物,年轻人兴趣不高。于是和 3 名同学成立‘新皮影小组’,创作‘校园生活系列’皮影(如‘课间操’‘辩论赛’场景),用 LED 灯替代传统油灯改进照明,在初中部开展 3 场展演,发放‘简易皮影制作指南’,带动 8 名初中生尝试制作。”

这类记录的逻辑是 “个人学习→发现问题→带动传播”:先写自身对非遗的掌握(如雕刻技法、表演要点),再写观察到的传承难点(如传统内容与现代审美脱节),最后描述解决方法(如创新内容、设计入门教程)及实际效果(如参与人数、反馈评价)。高校通过这类记录,能看到学生不仅是非遗的体验者,更是文化传承的推动者。

非遗体验记录获高校认可的核心原因,在于契合了 “文化传承 + 创新实践” 的人才培养导向。清华大学、南京大学等高校在综评说明中明确提到,希望看到 “对传统文化有深度理解并能转化应用” 的学生 —— 非遗体验恰好能体现这一点:它比考级更能反映真实的艺术感知(通过技艺学习),比普通艺术活动更能体现文化认同(通过历史理解),比个人创作更能体现社会价值(通过传播影响)。

记录非遗体验时需避开三个误区:一是 “只记活动不写技艺”,如仅记录 “参加扎染活动” 却不提 “捆扎力度与图案的关系”;二是 “文化与体验脱节”,写 “非遗很重要” 却不说明自己理解的文化内涵;三是 “缺乏过程证据”,需保留实践照片(如制作过程、作品细节)、艺人评价(如 “该生掌握了核心针法”)、传播记录(如活动签到表、反馈留言)等佐证材料。

优质非遗体验记录的结构可参考 “三段式”:“技艺学习(如‘掌握剪纸 5 种基础纹样,练习 20 次后解决对称问题’)— 文化理解(如‘了解到纹样源自古代农耕文化,象征丰收’)— 创新传播(如‘用纹样设计班级文化衫,向同学讲解图案寓意’)”。这种记录既展现了艺术素养,又体现了文化传承意识,自然会获得高校的认可。

艺术素养的本质是 “对美的感知与创造”,考级证书能证明技能熟练度,而非文化理解与创新能力。非遗体验活动中,从指尖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,到用创意赋予传统文化新生命,再到带动更多人感受非遗之美 —— 这个过程本身,就是艺术素养最生动的证明。对高中生而言,与其执着于考级的 “等级数字”,不如深耕一次非遗体验:当记录里有技法细节、文化思考和传播痕迹,高校看到的不仅是艺术能力,更是 “传承文化的种子”—— 这正是综评选拔的核心诉求。

上一篇:《艺术活动 “感悟” 怎么写?避免 “流水账” 的 3 个写作技巧》

下一篇:《艺术课程学习表现:课堂参与与作业成果记录》

视听栏目

更多资讯

  • 《艺术课程学习表现:课堂参与与作业成果记录》
    《艺术课程学习表现:课堂参与与作业成果记录》

    艺术课程的记录不必追求完美,而在于真实呈现。它让艺术学习从 “感觉性的体验” 变为 “可回溯的成长”,让每一次课堂参与、每一件作业成果都成为艺术素养积累的基石,最终帮助学习者在艺术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节奏。

  • 《艺术素养不只有考级:高中生 “非遗体验” 活动记录获高校认可》
    《艺术素养不只有考级:高中生 “非遗体验” 活动记录获高校认可》

    艺术素养的本质是 “对美的感知与创造”,考级证书能证明技能熟练度,而非文化理解与创新能力。非遗体验活动中,从指尖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,到用创意赋予传统文化新生命,再到带动更多人感受非遗之美 —— 这个过程本身,就是艺术素养最生动的证明。

  • 《艺术活动 “感悟” 怎么写?避免 “流水账” 的 3 个写作技巧》
    《艺术活动 “感悟” 怎么写?避免 “流水账” 的 3 个写作技巧》

    艺术感悟的核心是 “真实的触动”:不必追求深刻的艺术评论,只需诚实地记录 “看到了什么细节、产生了什么联想、带来了什么改变”。当感悟里有具体的色彩、温度、个人故事,即使没有华丽的词藻,也能让别人感受到 “艺术真的走进了你的生活”—— 这正是综评中艺术素养评价的核心诉求。

  • 《没有艺术考级证书?这些 “日常艺术实践” 也能填进综评》
    《没有艺术考级证书?这些 “日常艺术实践” 也能填进综评》

    艺术素养的核心是 “用艺术表达自我、连接他人”,考级证书只是其中一种证明方式。教室布置的创意、手工制作的巧思、艺术分享的热情,这些日常实践中流淌的审美与创意,恰恰能让艺术素养记录更真实、更鲜活。

咨询电话

15842781290

咨询热线: 1584278129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