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
        观展赏画--【艺术素养】 同学们走进艺术展厅,沉浸式感受文化与审美的双重熏陶。展厅内陈列的各类画作风格各异,涵盖不同创作形式与艺术表达,为同学们搭建了与艺术对话的平台。此次观展赏画实践,不仅为同
 
        制作足浴包--【身心健康】 传承传统草药文化,让同学们解锁传统文化与生活实践结合的新方式。活动以草药搭配为核心,同学们结合所学的草药功效知识,亲手挑选、组合适合足浴的草药,制成兼具实
 
        当一回小郎中 学看简单脉象【身心健康】 场馆里,展开了一场温馨又充满趣味的“中医探脉”亲子实践活动,大家通过图文资料和老师的讲解,从浮脉如“水上漂木”,到沉脉似“石沉水底”;从迟脉的缓慢
 
        小小李时珍 药香里的童年【身心健康】 在弥漫着悠悠药香的场馆内,同学们仿若小小李时珍,满心好奇地在场馆中探寻。眼前,红花热烈似火,艾叶青翠欲滴,花椒颗粒饱满,当归形态独特,
15842781290
中学生综评网 2025-10-27
面对学业压力、睡眠不足、网络沉迷,一套系统性解决方案正式出炉。
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《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》(教基厅〔2025〕2号),这份于10月24日发布的通知,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突出问题,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而有力的解决方案。
这十条措施不仅关注学生当下的心理困境,更着眼于长远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,标志着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
政策背景
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事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。
随着社会快速转型和教育深刻变革,中小学生学业焦虑、睡眠不足、网络沉迷、校园欺凌等现象交织出现,成为制约学生身心发展的突出因素,也是社会高度关切的热点话题。
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指出,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,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,以“小切口”为突破,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。
核心内容
缓解考试焦虑:措施要求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,严控书面作业总量,严禁布置机械重复,惩罚性作业,鼓励每周设置一天“无作业日”。
规范考试管理,减少日常测试频次,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。
保障身心健康发展: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,打造“能出汗”的体育课。
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,坚决遏制超时学习等违规行为,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。
净化成长环境:培养学生健康用网习惯,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,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展“息屏行动”。
会同有关部门压实网站平台监管责任,不得向学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各类信息。
关爱特殊群体:针对留守儿童、流动儿童、孤儿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以及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建档立卡,“一生一策” 加强心理健康指导。
对特殊学生群体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家访。
亮点创新
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董奇指出,措施呈现出三个鲜明特征:一是突出问题导向,直面学生最紧迫的心理困境;二是加强系统整合,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协同发力;三是强化制度保障,通过监测预警、师资建设、部门联动确保落实落细。
措施创新性地将体育锻炼、睡眠管理,科学用网等纳入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,抓住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关键环节。
通过建立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,每年组织开展1次心理健康抽样监测,构建起及时发现、预警、干预处置的机制。
措施还鼓励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,支持地方探索开发“AI心理助手”、“智能减压室”,为学生提供即时心理支持和情绪疏导。
落实路径
为推进“全员育心”,措施要求构建班主任、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、精神科医师三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,开展接力式服务。
县级教研机构需配备心理教研员,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。
在家校社协同方面,学校要通过家长会、家长学校、家长课堂、家访等形式,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,将心理健康作为必讲内容。
健全部门协同防护机制,依托有关单位全覆盖建设市县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心,会同卫生健康、公安、网信、社会工作、共青团、妇联等建立学生重大心理问题线上线下发现机制。
政策落地离不开各方共同努力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强调,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宣传、网信、公安、卫生健康、共青团、妇联等多部门联动,形成工作合力。
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既是民生,更是国计,需要学校、家庭、社会携手同行,为下一代营造健康成长的支持性环境。
文章来源于慧海吉林共众号
上一篇:“小小李时珍”中医药进校园公益综评活动走进盘锦弘毅中学
下一篇:没有了